“多元性”已经成为马来西亚人民的生活方式,因为我们有不同的种族、文化、信仰及语言,并且每一天我们都与他们互动,因此,多元性就渐渐的代替了单元性的生活方式。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,又如何传讲基督的福音?并且基督的福音与他们所信的有什么不同?在不同的信仰上,什么才是最关键的课题?
至于“ 谁是真神、谁是假神”可能已经不是一个议题了,因为每一个神明对各族来讲都是神,那么我们是否要问,谁才是最大的神呢?这就使我想起使徒行传17章,保罗在雅典的事件。保罗在满城都是神明中,他如何传讲耶稣和复活的道理,保罗特显出基督的神性,而不是他能够供应或做什么?这就张显出基督的特色及不同之点。那么,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学习专注在传讲基督的神性,将信心建立在基督本身而不是能够从基督哪里得到多少的祝福等等。因为基督教的根基,不是以我们能够从基督得到什么为主,其重点乃是我们所信的基督是谁。
回家吃飯(約廿一1-14)
-
一般而言,年齡較大組群會較容易被懷舊食物吸引。相對地,年輕組群會傾向嘗試新食物。這是因年輕組群對新事物有較高包容度嗎?有趣的事,當年輕組群因不同原因離港一段時間後,他們回港時往往想食雲吞麵、豬腸粉等。這與在外地無好野食可能有關,但另一原因是與
腦部的神經結構有關,即負責嗅覺的嗅球(olfactory ...
2 days ago